王庆甫教授 清宫正骨流派溯源专访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汲取了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历史上,在满人入关以后,满族和蒙古族关系日益密切,蒙古族的中医正骨技术在元朝得到很大发展,在整个中华医术中是比较先进的。到了清朝,清政府把蒙古族医生引到宫中来处理皇宫贵族及八旗子弟的跌打损伤,进而形成了一个特有的医学流派——清宫正骨。

  清朝的太医院延续了明朝的设置,清初的太医院设有11科,清宫正骨在清初也属于太医院,到了康熙年间,太医院合并为9科。当蒙古族医生进入清朝的宫廷医疗系统以后,正骨科就从太医院搬出,在清宫里专门设置了一个机构——上驷院。上驷院下设绰班处,“绰班”来源于蒙语,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就是“正骨”。从清宫的档案记载来看,它的级别要比太医院高,蒙古族医生领五品冠戴,整个清宫正骨机构的人才也有着非常严格的选拔机制和明确的等级规定。他们主要处理八旗子弟的骨伤疾患及宫廷内的皇亲贵胄的骨伤情况。可见,清廷的绰班处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宫廷内部的统治阶级。

  到了清朝晚期,随着清朝政府的腐败没落和宫廷内部日益入不敷出,绰班处的医生们逐渐由宫内转到宫外行医,开始自谋职业。此时,清宫正骨也开始真正走入民间。

  新中国成立以后,清宫正骨也得到一定的发展,特别是1956年成立了北京中医学院(后于1993年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院成立了中医骨伤科,清宫正骨的第六代传人,当时受聘于北京中医学院的刘寿山先生成为中医骨伤科的创始人。后来考取北京中医学院的学生们就逐渐开始充实中医骨伤科,刘寿山先生也培养出一批既有学历又有师承的徒弟们,比如伍春芳、孙树椿等优秀的传承人。在发扬清宫正骨方面,取得学术成就最大的是孙树椿先生,孙先生不仅是刘寿山先生的传承人,还对清宫正骨的技术和理论进行了创新,在应用清宫正骨进行骨伤科疑难杂症的治疗方面具有独到的经验,把清宫正骨“轻、巧、柔、和”的特点发挥到极致。

  我师从孙树椿先生多年,也将清宫正骨的精髓运用到临床上,在临床诊疗的过程中,使用清宫正骨技术来治疗骨伤科的常见病与疑难病也常常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处理骨伤科疾病无论是创伤,还是慢性的筋伤,清宫正骨都显现出其独特的疗效,这充分说明清宫正骨即使在现代社会也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现代材料科学的发展,清宫正骨也不断吸收了一些现代的科学技术,不断与时俱进。清宫正骨采用的一些中药、固定、功能锻炼的方法就适应了现代人骨关节疾病的发病特征,满足了患者的需求。清宫正骨目前针对办公室人群的常见疾病和老年人群的退行性疾病都有独到的疗效,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时候能很快消除身体上的症状和痛苦,同时,又不会带来治疗的副作用及副损伤,得到患者的广泛认可。

  正是由于清宫正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特质,在世界文化遗产当中作为独树一帜的诊疗技术入选并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孙树椿先生是其代表性的传承人。作为孙老的徒弟我也深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我非常想借助中医药这个大舞台把清宫正骨发扬光大,为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为展现古老中医药文化的现代活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汉典荣誉1
汉典荣誉2
汉典荣誉3
汉典荣誉1
汉典中医医院
汉典中医医院微信号

扫一扫在线问诊